2025年3月富灯网配资,陈若琳在北京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。(本刊记者侯欣颖/摄)
“全红婵走过的每一步,我都亲身经历过。”
作者:陈佳莉 黄薇薇
2006年,14岁的陈若琳凭借出色的表现,赢得了女子10米跳台世界杯的冠军,成为中国跳水队中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之一。
而15年后的2021年,14岁的全红婵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国际级赛事,却凭借一项惊人的“水花消失术”赢得了东京奥运会的金牌。
这两位年轻的跳水天才,虽然走上领奖台的时间不同,但她们面对的困境、质疑和身体的变化却是相似的。陈若琳经历了三届奥运会,收获了五枚金牌,凭借这种卓越的成绩,她成功克服了时间的挑战,成为了极为罕见的在24岁时依旧能够站上10米跳台并夺得奥运金牌的女运动员。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一炮而红后,仿佛走在了“钢丝绳”上,每一次成绩波动或者体重的变化,都能引发外界的广泛讨论。
展开剩余88%2021年底,陈若琳成为了全红婵的主教练。
2025年4月,跳水世界杯赛再次展开激烈角逐。陈若琳和全红婵的名字再次引发了全球的关注。陈若琳在接受《环球人物》记者采访时总结了她们之间的情缘:“全红婵走过的每一步,我都亲身经历过。”
“让她少走弯路”
记者眼前的陈若琳娇小可爱,带着温柔的笑容,言谈中不太会拒绝任何采访需求,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。
“她这么温柔,能带好队员吗?”记者好奇地问道。
“在训练中和私下完全是两种人富灯网配资。”陈若琳笑着回应道。
全红婵曾在一次访谈中被问及“最害怕的人是谁”,她捂着嘴笑了笑,陈芋汐从旁插话:“她最怕陈练。”全红婵不好意思地承认:“以前真的挺怕的,也不知道为什么。”
当陈若琳在2021年底成为全红婵的教练时,她接手的是一个被外界称为“天才少女”的跳水新星。转年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上,虽然全红婵取得了3次满分,但由于关键动作207C(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)出现了较大的失误,最终以0.3分的微小差距屈居亚军。到了10月的跳水世界杯,全红婵又和冠军擦肩而过。
陈若琳在一次比赛中不禁对全红婵喊道:“你累了得调动起来,光喊累有什么用?”
陈若琳指出:“运动员拿到好成绩之后,心理上总会有波动。我也经历过这些,我希望她少走弯路。”她继续说道,“走下领奖台,一切从零开始,这话我常常对队员们说。”
与全红婵不同,陈若琳带的另一名队员,练俊杰的情况稍有不同。练俊杰之前并未参与过大型比赛,陈若琳给他的更多是鼓励:“放开跳,你不比任何人差。”面对一些技术难题,陈若琳也体会到,曾经她能在脑海里精确打磨动作,而现在,她需要将这些想法清晰地传递给队员,然而这并不总是那么容易。
2024年2月,陈若琳(中)与全红婵(左)、练俊杰一同在卡塔尔多哈参赛。(受访者供图)
在比赛中,陈若琳作为教练比她自己曾是运动员时还要紧张。每当看着其他选手逐渐追平自己的成绩时,陈若琳常常紧张到手心发汗,但她总是保持冷静面无表情,尽力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。
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,全红婵稳定发挥,斩获了两枚金牌,而练俊杰则在男子双人10米跳台项目中获得金牌。看到全红婵跑向自己泪流满面,陈若琳的“扑克脸”终于松弛,冲上去将全红婵紧紧搂在怀里,宠爱与自豪溢于言表。
除了训练与比赛,陈若琳的角色还延伸到了队员们的日常生活。她看到全红婵在采访中说自己怕她时富灯网配资,笑着开玩笑地回应:“怕我?头发是谁给她剪的,擦脸油又是谁买的?”
陈若琳比全红婵大15岁,比练俊杰大8岁,生活中更像是他们的大姐,不仅会提醒他们该洗队服,也会为他们的生日准备小礼物,“希望我们的心能够更近一点。”
2025年4月21日,全红婵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张与陈若琳互动的照片。
高度自律成就“五冠王”
陈若琳的社交媒体账号名为“sunny”,寓意着阳光开朗。每次记者给她发消息时,她的聊天框总是以一些可爱的表情结束。她的这种开朗性格,也许正源于她相对顺利的运动员生涯。
4岁时,陈若琳就被家人送到江苏南通市的儿童业余体校学游泳,而在泳池边,她因为四肢修长被跳水教练选中,开始接触跳水。跳水被誉为“空中芭蕾”,身材修长,膝盖与脚尖的美感为动作增添了无穷的魅力。陈若琳曾向记者展示她的右臂:“如果肘关节这里是刀臂,凸出来的一块,可能就不太适合跳水。”
身材和胆量都出色的陈若琳,很快便爱上了从跳台一跃而下的感觉。从3米、5米、7米,到10米跳台,她的水感与悟性逐渐被发掘,能在教练要求下迅速调整动作,并完美地完成。
2006年,14岁的陈若琳崭露头角,成为世界冠军。两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,陈若琳在女子10米单人和双人项目中包揽金牌。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,她卫冕这两个项目,成为中国跳水队女子10米台的“新王者”。
尽管很多人称陈若琳为天才选手,但她自己坦言:“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努力。”她是以高度自律著称的运动员,早早戒掉了零食和高碳水的食物,每天保持足够的训练量。“即便今天状态不好或受伤,我也一定会把动作练到最好,练不好就不走。”在长期比赛中,陈若琳的心理素质愈加坚韧,关键时刻几乎从未掉链子。她说:“其实也会紧张,关键是如何控制。”
陈若琳对全红婵所经历的“发育关”以及成绩压力深有感触。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,陈若琳一度陷入了职业生涯的低谷,“是否退役的犹豫,让我每天的训练都变得极为痛苦,状态迅速下滑,差点错过里约奥运会。”她回忆道,直到2015年底,由于另一对双人选手因客观原因无法参赛,陈若琳决定抓住这个机会:“这肯定是我最后一届奥运会。”
当时,周围的人鼓励她,如果能在里约再夺金,便是“五冠王”。但陈若琳坦言,“当时我并不喜欢听这种话,比赛还没开始,就觉得奖牌已经挂在脖子上了,心态很受影响。”
5253B,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屈体——在里约奥运会上,陈若琳与刘蕙瑕搭档完成了双人10米台的最后动作,最终赢得金牌,也为她的运动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。
回忆起当年在跳台上奋力拼搏的日子,陈若琳眼里依然闪烁着光芒。“能专注于做一件事,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。虽然过程辛苦,甚至有不少眼泪,但结果是值得的。”
“梦之队”该有的样子
除了全红婵和练俊杰,陈若琳还带着几名小队员。“老队员们有可能退役,如果新一代人才无法接班,跳水队就会进入青黄不接的局面。”
当年郭晶晶退役时,很多人担心跳水队会缺乏新的领军人物,但周继红曾明确表示:“大家放心,肯定会有更红的(跳水)明星诞生。”近年来,张家齐、陈芋汐、全红婵等跳水明星相继涌现,陈若琳感到欣慰:“现在,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喜欢跳水,这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去发现优秀的年轻队员。”
在国家跳水队的日常训练中,“水花消失术”早已成为一种常见技巧。陈若琳表示,很多小队员的能力都不亚于全红婵,只是没有机会参加比赛,尚未被世人看见。但对于小队员们来说,能否将训练中的状态在国际大赛中完美展现,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许多新进入国家队的小队员与全红婵曾经相似,几乎没有大赛经验,但技术水平并不逊色。陈若琳提到,现在的运动员可以通过视频反馈,看到自己入水前的状态,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技术。这些技术支持,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。
面对偶尔难以突破的技术难关,陈若琳时常感到焦虑,“我急,小队员们也跟着急,动作做不好,大家都得调整心态,今天不行,明天继续!”
在近20年的跳水生涯中富灯网配资,陈若琳始终保持着紧张的状态,哪怕是如今身为教练,她依然没有放松过。“如果我作为教练放松了,队员们也会放松。如果因此输掉比赛,我会心里过不去。”她坚定地说,“我们去比赛,不是为了包揽所有金牌,但至少要拿下大多数金牌,这才是‘梦之队’应有的状态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